n137495

马伟明猜中了,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,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,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

马伟明猜中了,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,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,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福特级航母的未来,美国耗资百亿建造的核动力航母,最后却成了 “烂尾工程”,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? 中国工程院院士马伟明早在2018年就指出,美国航母综合电力系统仍停留在中压交流阶段,中国已掌握中压直流技术,美国追赶至少需十年。这一观点基于两国技术路线的差异,美国追求一次性集成多项创新,中国强调逐步验证可靠性。 美国海军从2000年代初启动福特级项目,旨在替换老旧尼米兹级,设计中融入电磁弹射、先进拦阻和新型升降机等13项新技术。这些设备本意提升舰载机出动效率,但实际面临诸多挑战。 马伟明预言源于对电力传输瓶颈的分析,美国交流系统易受电压干扰,中国直流系统在高功率场景下更稳定。访谈后,马伟明继续推动实验室优化,测试中确保电流输出平稳。美国设计团队则在船厂讨论蓝图,模拟新设备性能,却低估整合难度。 美国海军为福特号投入初始预算105亿美元,交付时升至128亿美元,后续维护累积近200亿美元。 电磁弹射设计目标每4166次故障一次,2020年测试中故障率高,到2025年虽改善至每400次一次,仍未达标。四台弹射器共享电源,一台故障导致全舰断电90分钟。先进拦阻系统耗资10亿美元,每48次就失效,2019年国会报告批评其不成熟。 武器升降机2017年服役时仅2台可用,船员需手动搬运弹药,比尼米兹级费力。海军承认“边建边测”策略致超支,政府机构指责难度评估乐观。福特号成半成品,拖累舰队更新,老航母退役在即,新舰滞后。 海军高层设2025年底为期限,若未达满作战状态,后续建造或中止。电磁共享设计暴露实战风险,拦阻缆索变形需频繁更换,升降机电机过热中断操作。预算膨胀因材料涨价和修改,仓库堆积零件。国会数据强调缺陷影响出动率。 内部会议讨论调整时间表,肯尼迪号从2024推至2027,企业号晚两年。船厂加班但测试失败频发,政府报告批评低估13项技术复杂性。电磁故障中断起飞,拦阻滑脱造成震动,升降卡顿需手动运输。海军通牒明确,若未达标,系列计划重审。 2025年6月,福特号首次实战部署,电磁弹射5400次可靠性98%,但双波段雷达缺件信号中断。中国福建舰在东海试验,电磁弹射储能效率90%,每2000次故障一次,一天出动270至300架次,歼-35加速2.1秒达超音速。 模块化设计15分钟更换轨道,避免全舰停摆。海军期限逼近,福特号若未满足,后三艘或暂停,整个计划调整。马伟明预见应验,美国激进路径遇阻,中国稳健推进见效。福建舰歼-35升空顺畅,福特号仍维修升降机,工程耐力定胜负。 美国海军福特级航母项目从启动就承载更新舰队的重任,但技术野心过大导致层层问题。电磁弹射系统虽先进,却在可靠性上反复挣扎,早年测试显示故障频发,影响整体作战准备。 海军为此多次调整预算和时间表,国会监督机构持续发出警告,指出管理疏漏和评估偏差。相比之下,中国在航母电力领域选择中压直流路径,避免了类似瓶颈,确保系统在高负载下的稳定性。 马伟明团队的贡献在于推动这项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,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已进入海试阶段,显示出高效储能和低故障率的特点。这种对比反映出两国在军事科技开发上的不同哲学,美国一次性跃进带来延误,中国分步迭代积累优势。 福特号虽已部署,但后续舰如肯尼迪号和企业号交付日期一再后移,海军舰队规模面临短期收缩风险。政府报告数据显示,超支已成定局,每位纳税人间接负担增加。先进拦阻和升降机缺陷进一步放大问题,测试数据表明这些系统远未达到设计指标。 海军高层设定的2025年底期限,成为项目成败的关键节点,若福特号无法证明满作战能力,整个系列可能面临预算重审或部分取消。这不仅影响美国海军全球投送力,也凸显技术路径选择的重要性。 中国福建舰的进展则提供另一种范式,其模块化设计允许快速维修,减少停机时间,提升日常出动效率。歼-35等舰载机在弹射测试中表现突出,加速性能优于同类。两国航母项目的较量,本质上是系统工程耐力的比拼,美国需反思激进整合的风险,中国则通过稳扎稳打赢得时间窗口。 福特级问题根源在于初期评估不足,13项新技术虽具潜力,但同步推进导致连锁故障。电磁弹射共享电源的设计虽节省空间,却在维修时放大影响,全舰断电成为实战隐患。 马伟明预言的十年差距,如今在福建舰海试中体现,中国电磁弹射储能90%,故障间隔长,出动架次高。模块化更换仅需15分钟,对比福特号90分钟断电,优势明显。2025年部署虽标志进步,但雷达缺件仍存隐患。海军期限若未达,项目或重塑,凸显路径选择对军事发展的深远影响。